(本网记者卫才华 张华 通讯员 黄晨 王君)报道:
又到一年秋收季,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的300万棒香菇逐渐进入丰产期。一个个大棚内,菇农们忙着采摘香菇,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郧阳区白桑关镇地处秦岭余脉,山高林密,风光秀美,宜居宜业。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菇茶小镇,秀美白桑”发展定位,“三链发力”持续壮大菌菇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增长”。
拓展产业链 提升知名度
秋风送爽,“丰景”喜人。10月13日,白桑关镇高庙村香菇种植基地的春栽香菇大棚内,朵朵肥硕可人的香菇密密麻麻地生长在菌棒上,10多名村民穿梭于大棚间忙着采摘,确保抢“鲜”上市;香菇交易大市场内,全国各地的客商慕名前来选货、交易;野生菌加工交易中心内,村民将刚刚烘干的新鲜野生菌进行分级、包装……
“白桑关镇境内地形以二高山和低山为主,气候温湿,植被茂密,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该镇党委书记党建波介绍,“我们积极把自然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基地建设、菌种研发、精深加工等,不断拓展菌菇产业链。”
目前,该镇菌菇产业呈现多元化与精品化互补趋势,已建成涵盖点菌、养菌、出菇高标准“三位一体”香菇基地23个,规模达300万棒;与武汉水生物研究所、十堰市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合作,开发珍稀菌类研发试验田,实现珍稀菌类人工栽培,在麻峪、庄房、东良河等村建设赤松茸、羊肚菌等珍稀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引进羊肚菌菌种研发企业1家,年可生产羊肚菌营养包100万袋;创新林下经济基地培育,在高庙、麻峪、白湾、李家河等村发展林下野生菌基地6000亩,培育黄金菇、鸡腿菇等林下仿野生菌基地1000亩。
为延长菌菇产业链,该镇先后引进湖北汇林农业、湖北君发农业、湖北君康山珍等菌菇收购加工企业,建成白桑关镇香菇交易大市场、野生菌交易加工中心,全力打造“白桑菌菇”品牌,不断提升其知名度。
保障供应链 菇农信心足
“想种植菌菇,缺少技术怎么办?菌菇丰收后,销路怎么解决?”白桑关镇党委组织委员黄晨介绍,针对菌菇产业发展中村民的种种顾虑,该镇从技术、管理、销路等方面发力,积极保障供应链,把菌菇这个富民强村的产业做细做好做实。
为了提升科学种植水平,该镇与十堰市农科院签订菌菇技术对口帮扶协议,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宣讲,并实地帮助种植户解决菌菇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引进、培育优质菌种企业3家,采取“先用后付”的交易方式,保障菌种质量,实现工厂化、精细化、标准化制棒。技术员点对点服务全镇菇农,在香菇点菌、养菌等环节给予技术精心指导,保证全镇香菇出花菇率达到90%以上。
为了畅通销售,该镇健全“菇耳林抚育+菌种培育+集中制棒+示范种植+市场销售+精深加工+电商贸易”的香菇全产业链条,建设白桑关镇香菇交易大市场,吸引各地客商及周边乡镇种植户到市场交易。2023年,全镇干香菇交易量达到100万公斤以上,交易额达4000余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暨野生菌发展新模式,湖北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每年收购当地各类野生菌150余吨,实现销售金额3000余万元。
一系列帮扶措施,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香菇种植户增长至53户,林下野生菌、珍稀菌种植户增长至12户。
提升价值链 村民“荷包”鼓
“去年我种了10.5万棒香菇,产值达270余万元,净利润超100万元,今年我增加到了15万棒。”白桑关镇石门凳村香菇种植大户王金柱告诉记者,他靠种植香菇不仅养活一家老小,还带动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经过多年发展,香菇产业已经成了该镇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有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在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方面,该镇香菇基地通过提供香菇点菌、采摘等就业岗位,每年带动全镇1000人以上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务工收入1000余万元;镇内菇农通过发展香菇种植,每年可增加收入1500万元以上。全镇每年产出各类野生菌150余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带动6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0000元。
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该镇形成“村集体建设出租棚架+有技术资金实力大户带动种植+企业化固定用工、零散用工带动劳动力务工就业”的发展新模式,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余万元。
“今年,白桑关镇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三个一’,即香菇产值达到1亿元、发展林下野生菌及林下经济1万亩、菌菇产业效益翻一番。”白桑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程蕾蕾介绍,今后该镇将向着“全力打造全市香菇产业第一镇、加快建设千万棒香菇强镇”的目标继续前行,用“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技术人员正准备烘干刚采摘的黄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