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货物运输量突破5600万吨 助力国际经贸往来

时间:2025-03-30 19:32:31来源:本站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 24 次

11.jpg

(记者:刘晓云、通讯员:张伟明、邓皓文)3月30日清晨,一列中老铁路“澜湄快线”班列刚抵达昆明王家营西站,冷链集装箱便通过智能化装卸系统精准对接运输车辆,满载榴莲、香蕉的货车迅速驶向水果批发市场。与此同时,产自长三角的智能家电和云南绿色食品正搭乘返程列车奔向老挝万象。

22.jpg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昆明局”)获悉,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货物运输实现了“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的显著转变,对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投资、服务、金融等多方面合作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持,更为国际经贸往来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3月30日,累计运输货物突破56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300万吨,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磨憨口岸日交接国际货物列车常态化保持18列,黄金通道效应日益凸显。

33.jpg  今年以来,中老铁路货运繁忙,运输需求旺盛,1月1日至3月30日已累计运输货物61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50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运输进口水果超1.2万吨,产自云南的蔬菜、土豆、苹果等温带果蔬深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民众青睐,出口品类和数量呈现日趋增长的良好态势。

44.jpg  3月12日,两只20英尺罐式集装箱注入近50吨柴油后,通过中老铁路从昆明发往宁洱站,标志着中老铁路成品油装运试验正式启动。成品油装运采用国际通行的罐式集装箱运输模式,这种“一箱到底”的运输方式,不仅减少了传统铁路油罐车的倒装环节,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实现了铁路、公路的无缝衔接,为开展多式联运提供了极大便利。
  据统计,2022年、2023年、2024年中老铁路运输货物分别达1120万吨、1781万、1964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达210.3万吨、441万吨、478.2万吨,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和贸易活力。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加强货物运输组织,提升运输能力和效率,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由开通初期的2列增加到目前18列,列车牵引吨数由2000吨增至2500吨。依托中老铁路,铁路部门创新打造跨境货物运输产品,累计开行“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1840余列,推出了“京滇•澜湄线”“沪滇•澜湄线”等国际货运班列产品。积极探索“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新模式,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铁路直达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跨境货物运输已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和老挝、泰国、越南、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跨境运输商品种类拓展到3000余种。
2022年1月10日,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正式开行,全列采用时速120公里的专用铁路货车编组,具有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和通关速度快、运行速度高、到货时间可控、线上线下服务优质等特点。作为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间固定循环的“客车化”货运产品,全程仅需26个小时,较正常国际货物列车运行时间大幅压缩,为双方贸易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
在中老铁路带动下,老挝铁矿石、木薯粉、橡胶、香蕉,以及泰国的榴莲、山竹、龙眼等产品国际需求量增加,还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运输网络,将这些产品远销至其他国家。而我国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温带果蔬也通过中老铁路进入东南亚各国,实现了货物的双向高效流通,有力促进了沿线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铁路部门深入挖掘中老铁路运输潜力,推动入境货物提前申报、“铁路快通”等创新模式,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和铁路运单融资改革,国铁昆明局成功吸引71家客户落户,授信总额度高达7亿元。在磨憨口岸货场,中老铁路引入5G、北斗、AI等前沿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货场,极大提升了装卸作业效率。
  同时,中老两国铁路、海关、边检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完成了磨憨铁路口岸的扩能改造和智慧化建设,口岸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开通初期分别压缩超过60%和90%,通关效能大幅提升,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更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两国合作的典范意义,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合作共赢的新标杆。
  依托中老铁路,云南省积极推动大物流通道建设,形成了以昆明为集结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格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也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向纵深领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热门新闻

营业执照注册号:91110117MA7HNYM38Q 中心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fhxwtv@163.com 法律顾问:北京路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010-53317369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与有害信息举报电话:15901183567 Copyright © 2024 法治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涉未成年人举报办公室电话:010-53656857 邮编:100000
本中心信息有部分内容来自媒体、个人、企业对该部分主张的知识产权请来电不代表{ 法治之光网}观点,使用本中心资讯须经本中心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ICP备20220059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