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中华
一部讲法律的本应是严肃话题的电影,在春节的欢乐档期,竟然让如此多的观众为之感动并一致叫好,电影《第二十条》开创了又一个电影史上的奇迹。
影片将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情怀相互融合,在笑中带泪的悲喜剧框架下,为观众和司法从业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二十条”普法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公平正义。”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变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
电影中一句句朴素但掷地有声的台词,像春雷,炸开了观众心头的雾霾。像春雨,滋润了人们渴望公平正义的心壤。
观影中,我也是几度泪流满面,因为影片中故事的标本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二十条”,这些故事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的独一无二,更在于它们的普适性和开放性。它们是中国迈向法治文明进程中一个个含泪的样本,更是普通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热切期待的鲜活演绎。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另一个画面不停的闪现并和电影里的故事交叉上映,如同蒙太奇镜头。当电影结尾,韩明在王永强案听证会上从二十条立法精神到百姓对司法公平正义的期盼,充满激情地慷慨陈述“不起诉”理由时,我耳边仿佛同时响起企业家于海洋悲苍而嘶哑的追问声。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这是电影里韩明检察官一句特别感人的台词。
我仿佛听见于海洋含泪的呐喊:“你们办的不是案子,办的是我的人生!”
2010年,刚刚把顺锋钢铁从濒临倒闭起死回生的于海洋,正踌铸满志的为员工谋划顺锋家园的美好蓝图时,因为拒绝时任辽宁省公安厅厅长李文喜的亲信抢占公司股权,被公安厅以涉黑罪抓捕,先后以涉黑罪、非法占用耕地等罪名判处无期徒刑、16年有期徒刑。在于海洋的多次申诉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最终,在于海洋被关押5年零7个月后,以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5年零7个月。
五年多,于海洋从一个意气风发的企业家,变成了一个因在狱中糖尿病得不到治疗而一只眼睛几乎失明、神经严重衰弱、近乎老年痴呆的风烛之躯,他所苦心经营的企业法人身份也被变作他人……
从2019年,于海洋就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维权之路。
期间,2021年1月25日,已卸任辽宁省公安厅厅长、时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的李文喜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并于2023年以受贿罪判处李文喜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随后,辽宁省公安厅厅长薛恒、厅长王大伟相序落马,让人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
在一个个巨贪倒下的过程中,于海洋一次次看到了希望,又一次次以失望而收场。
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有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是的,在于海洋案件波谲云诡的审理及申诉期间,有一群人始终
“不相信没有天理国法”,他们仗义执言,为于海洋奔走呼吁:
已过古稀之年的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赵国杰,不顾自身安危,多次上书中央、中纪委、最高检、最高法等部门。
辽宁省著名作家康锦达,连续推出14篇系列报道,深度分析于海洋案件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法律争议。
首都媒体在总书记视察东北的第一时间,召开辽宁省营商环境座谈会,并以于海洋案件为标本,对辽宁营商环境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著名军旅词作家洪科,为表达自己对于海洋的同情,还自费创作并拍摄了歌曲《宽阔的海洋》。
顺锋几百名老工人一次次把按满手印的请愿书寄给中纪委、辽宁省委、本溪市……
中国网、法治日报、光明日报……数百家媒体,数千万的阅读量、点击量……
终于,在一次次的呼吁下,辽宁省有关部门终于给予了重视,并开始着手调查于海洋案件。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正如《第二十条》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是的,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还有,因为:
我们相信正义,就像我们相信冬天过后春天一定会来临!
我们相信法律,就像我们相信正义之剑从未缺席的审判!